在此文阅读前,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崔如琢是中国当代国画的领军人物;他以高超的艺术技法和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。除此之外,他的一些豪言也引起了广泛关注。他曾扬言“当代艺术都是垃圾”,同时放话称“在80岁之前,要超越毕加索”。
毕加索是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象征,以其创造性的抽象画风和天价拍卖作品震惊世界。相比之下,崔如琢凭借独特的指墨画法,将中国传统水墨与现代创新融合,试图为中国画在全球艺术舞台上赢得尊重和地位。
展开剩余80%这不仅是价格上的竞争,更是两位巨匠之间跨越文化与时代的艺术对话。崔如琢能否如愿,成为超越毕加索的中国画家?他的艺术追求背后,又隐藏着怎样的哲学与决心?
1944年,崔如琢出生在北京,家境殷实,家中长辈对书画、古玩情有独钟,深受其影响,崔如琢自幼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与其同龄的孩子不同,他更喜欢独自模仿古画中的人物和花鸟。
家庭对他的艺术兴趣极为支持。他的父亲常在家中鼓励他多练习书法和国画,并从古玩市场购得名家之作让他学习临摹。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,崔如琢五岁便能书写一手清秀的小楷,七岁时,已能临摹出齐白石的作品。
1957年,13岁的崔如琢参观了北京展览馆的齐白石遗作展,深受震撼,从此决心成为中国画坛的一员。他开始系统地学习山水画、花鸟画,并在各大博物馆临摹经典作品,汲取精髓。
1958年,崔如琢得到著名画家刘子实的引荐,有幸拜见了北京画院的山水画名家秦仲文和胡佩衡,获得高度肯定并鼓励继续深入学习。
1963年,他的作品《白梅图》获得了李苦禅的赞赏。他在北京三里河小学任教的同时,深入研读《中国美术史》及众多古代绘画理论著作,积累了深厚的理论知识。
1980年,崔如琢决定前往美国,意识到要让中国国画在国际舞台获得地位,必须走出国门,尽管西方艺术市场对中国画并不熟悉,现代艺术的流行趋势也让他的传统水墨画难以被接受,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艺术能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。
在纽约的艺术探索期间,他的作品得到张大千的认可,逐渐在美国艺术圈中站稳脚跟。张大千推崇他的作品,使他的名声扩散至美国主流艺术市场。
然而,艺术市场充满不确定性,尽管他的作品屡创高峰,与毕加索相比仍有差距。崔如琢深知真正的挑战在于艺术思想和表达方式的突破,他的创作中融入了新的思想,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。
2010年,他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,展示了他独特的指墨技法和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新诠释。他公开表达了超越毕加索的愿望,引发国内外艺术界的关注和讨论。
2011年,崔如琢的《盛世荷风》以高价成交,完全打破传统国画的色调风格。2021年,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创下个人最高成交纪录。
崔如琢深知艺术市场的挑战,特别是东西方文化差异,但他并未放弃。他认为真正的超越不在于数字,而在于探索和突破。无论最终结果如何,崔如琢已通过自己的努力,为中国传统艺术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。
发布于:天津市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