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新闻网·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不敢忘,不能忘,也忘不了……他们的故事,是战火中不屈的脊梁,是历史深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,镌刻着革命先辈为信仰赴汤蹈火的赤子之心。
在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展柜中,三件历经八十余载岁月洗礼的文物静静陈列。一条千疮百孔的羊毛裤、一个磨损边角的皮挎包、一块刻着红五星的花砖,虽无声却如惊雷,将1936年寒冬河西走廊上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,凝练成可触摸的信仰温度,诉说着西路军将士的不屈风骨与军民鱼水深情。它们是西路军革命精神的具象符号,让远去的英雄史诗,在新时代依然激荡人心。
毛裤凝霜:万人坑里的“生命之光”
展柜中,一件土黄色、布满孔洞的羊毛裤,裤腿处一道裂口似刀劈而成,已看不出它的完整原貌。标签上写着:“1955年,西宁‘万人坑’出土,西路军无名烈士遗物。”这条曾陪战士走过祁连山风雪的羊毛裤,没能护住他最后的体温,却藏着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”的生死抉择。
时间回溯至1936年冬,寒冷的河西走廊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,戈壁寒风卷着雪粒穿透单衣,西路军战士们脚踩草鞋在冰雪阵地上血战,以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。战士们英勇奋战,终因弹尽粮绝,寡不敌众,兵殇祁连。河西一战,21800余名的西路军有7000多人阵亡、9000多人被俘。梨园口战斗后,6000余名被俘人员被押往西宁,“押解途中每天只有一顿能照见人影的杂面糊糊,晚上露宿荒野,伤员伤口冻得流脓却无布裹伤”。史料记载,被俘人员中伤病员占大半,年龄最小的仅十一二岁,敌人将他们认为“无法教化”及伤病严重者实施了活埋和屠杀。面对屠刀,指战员们视死如归、振臂高呼“共产党万岁!”鲜血染红西宁大地,融化了脚下冰雪。
展开剩余72%1955年清理“万人坑”时,这条羊毛裤从烈士遗骨旁被小心挖出。“当时羊毛裤是最珍贵的御寒物资,战士们都舍不得穿。”讲解员声音哽咽,“这条羊毛裤在伤病员和体弱年幼战友间流转,它传递温暖,更传递生的希望。最后穿着它的战士,带着战友们的希望,却没能熬过那个寒冬。这条羊毛裤见证了那段悲壮的历史,更见证了革命胜利后的春暖花开!”展柜前参观者静静伫立,透过破旧羊毛裤,仿佛能触摸到当年的凛冽风雪,更感受到战士们比钢铁更硬的铮铮铁骨。
挎包还情:割不断的“生死相托”
2019年春,贵德县周全忠和儿子周惠彬得知纪念馆在征集西路军烈士遗物后,毅然决然地将一件在周家珍藏了好久的皮挎包捐献了出来。深棕色的皮包边角磨损,仿佛还带着祁连山风雪的气息。周全忠说:“这是祖父周文广珍藏了八十多年的物件,他临终时嘱咐,要让后人知道这个皮挎包的故事和红军的纪律。”其中藏着一段军民相携的温暖传奇。
1937年初,贵德县文广药铺的周文广赴兰州寻药,途经倪家营子,见几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相互搀扶在雪地行走。短发女娃(西路军张排长)指着山洞说:“小陈的腿伤严重,前路难行,咱们进去避避雪吧。”他跟进山洞,听见断断续续的声音:“张排长,我这有半个土豆”“窝窝头给小陈”……战士们互相谦让着把仅有的食物留给伤病员。
“我穿皮袄都打哆嗦,两名男战士和四名女战士他们只穿着单衣,还都是半大的娃娃。”周文广后来常常回忆道。经过询问得知他们是打散的西路军伤病人员,其中一名战士腿伤严重。周文广不自觉地把手放到了胸口,在衣服的最里层有他几经辗转、好不容易才弄到的三支盘尼西林。看着战士们稚嫩的面庞和伤病的身体,周文广果断地将药品拿出来为他们疗伤。张排长万分感激,解下胸前的皮挎包塞给他:“老乡,红军不拿百姓一针一线,这是我们的纪律,这个皮挎包是我们最值钱的东西,等革命胜利了一定报答您。”只是此后,去寻找队伍的他们却再无音讯。多年来,周文广把皮挎包放在箱底,仔细珍藏,时常摩挲,“严守纪律,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成了周家四代人的精神念想。“祖父说,这包是红军与百姓的情意,是共产党的初心。”周全忠说,将西路军留下来的皮挎包捐赠给纪念馆,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:当年红军哪怕快饿死、冻死,也绝不违反纪律。
花砖藏锋:屋脊上的“信仰密码”
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,黄河谷地旁的红光寺大殿屋脊上,镂空的五角星、镰刀、斧头、“工”字,在高原的阳光下熠熠生辉。鲜少有人知晓,这座清真寺曾是西路军被俘将士用血泪筑起的“秘密阵地”,砖瓦间藏着的红色密码,尘封近半个世纪后,于20世纪80年代寺院翻新时重见天日。
史料上曾记载:“在1939年,400余名被俘将士被押往循化服苦役,强迫他们修桥、开荒、筑路、修建清真寺。”监工的皮鞭抽在身上,军阀的爪牙紧盯每一个动作,可将士们的信仰从未熄灭。和泥制砖时,他们悄悄将红五星、镰刀、斧头、“工”字这些隐喻图案和信仰符号“烧”进砖坯,最终被巧妙砌在屋脊之上。纪念馆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复制花砖,指尖拂过砖面深凹的纹路,“这五角星刻得有力,是把所有信念都倾注其中。”1987年,青海省人民政府将赞卜呼村更名为“红光村”,取“红军精神,光照千秋”之意,同时也将村里的一座清真寺更名“红光清真寺”。
如今抬头望去,屋脊上的革命符号依旧如不灭火种,见证着被俘将士在奴役中从未弯折的脊梁和始终坚定的信仰。
如今,展柜里的羊毛裤、皮挎包与花砖静静相依,宛如跨越时空的战友。它们共同勾勒出西路军历史的鲜红底色,不仅是倪家营子的血战、梨园口的悲壮,是无名战士在绝境中传递的温暖,是军民之间生死相托的信任,更是被俘将士在奴役中不屈的信仰。
“他们没有走远,只是化作了河西的风,高原的星,永远守着这片他们无比热爱、用生命捍卫过的土地。”这三件革命文物,是西路军革命精神的缩影,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,它们见证了先辈们抛头颅、洒热血的峥嵘岁月,见证了先辈们守护革命火种、践行理想信念的初心如磐。它们提醒着我们,今日的岁月静好,是无数先烈用信仰、热血与生命铸就,英雄的精神永不褪色,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
这些革命文物,是镌刻着红色记忆的“活化石”,是传递精神力量的“接力棒”,鼓舞和激励我们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,从先辈的坚守中汲取信仰的力量,把对先辈的缅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,在经济发展、乡村振兴、民生服务等各条战线挑大梁、勇争先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以必胜信心和加倍努力,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斗篇章,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(来源:西宁晚报)
发布于:北京市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