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悠鉴湖水,巍巍会稽山。山阴有曲水,右军宴其间。流觞成佳话,一序翰墨传。书道贯千古,思来意绵绵。
一
提起王羲之,绍兴人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;说到兰亭雅集,绍兴人的底气就十足起来。这自豪与底气,源于千年文脉的滋养,源于文化基因的传承。其实,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附庸风雅者自可以凭自己的浅薄继续附庸风雅,孤芳自赏者亦可以凭自己的特立独行傲视群伦。我们不妨以更开阔的胸怀看待这个问题,正如临摹《兰亭序》,有人得其形,有人得其神,各有所获,何必强求一致?这种包容的态度,正是兰亭精神的核心所在。
遥想当年,琅琊青年王羲之,在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三月初三,与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二位名士雅集兰亭。彼时江南春色正好,会稽山间惠风和畅。或许是灵感迸发,又或是早有酝酿,一代书圣挥毫写就千古名篇。兰亭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处风景,却因这一纸墨迹而永载史册。细究起来,王氏先人远在山东琅琊(今临沂),后人却已遍布大江南北。绍兴兰亭,是王羲之留下墨香、历史氤氲了这些墨香的地方,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永恒丰碑。
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,自甲骨文、金文演变而来,至魏晋时期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。绍兴作为书法艺术重镇,见证了南北书风的交融碰撞。北方书法雄浑厚重如《张迁碑》《石门颂》,南方书法飘逸潇洒若“二王”手札。而《兰亭序》的创作环境与人文背景,至今仍值得后人深思。当时士族门阀制度盛行,玄学清谈蔚然成风,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,为书法艺术的突破提供了丰沃土壤。
展开剩余79%二
“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”。王羲之在序文中描绘的景致,至今仍可在兰亭寻得踪迹。这片因一篇《兰亭序》而名垂千古的山水,将绍兴与书法永远联结在一起。漫步其间,仿佛仍能听见当年文人雅士的谈笑风生,看见羽觞在曲水中缓缓漂流。
记忆中,老绍兴人习惯称兰亭为“右军故地”,这个称呼透着亲切与敬重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最初的“曲水”并非今日景区刻意开凿的水道,而是自然山涧中的一泓清流。文人墨客列坐水边,以香草铺席,设酒馔于岸。羽觞(一种两侧有耳的酒杯)随波而下,停于谁前,谁便即兴赋诗。这种源自上古“修禊”习俗的雅集方式,展现了魏晋文人崇尚自然、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。王羲之与友人雅集时,正是在这般自然环境中,借着微醺的酒意,即兴创作了《兰亭序》。据说当日众人共得诗三十七首,汇编成集,由王羲之作序,遂成千古佳话。
细读史料可知,王羲之虽需处理政务、教导子弟,但“修身齐家”始终是他作为士大夫的应尽之责。时任会稽内史的他,既要治理郡务,又要教导王献之等子侄书法。正如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王羲之亦非醉心功名之人。他在《兰亭序》中写道“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”,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,与其书法艺术相得益彰。
三
历史人物的评价,终究要回归其本真。王羲之的师友圈、同道群,都是其人品修养的最佳见证。他与谢安、孙绰等名士的交游,与卫夫人、郗鉴等书法大家的师承关系,都表明其德艺双馨的品格。有人质疑其晚年因与王述不和称病去职是政治失意,此说实难成立。试想,若王羲之违背本性在官场周旋,首先就失去了文人风骨。如此,他的“书圣”形象必将大打折扣,又如何能成为后世景仰的楷模?
历史评价常有变迁,史料记载难免缺失。南朝虞龢《论书表》称其书法“尽善尽美”,唐太宗更是推崇备至。但历代也不乏质疑之声,如韩愈就认为“羲之俗书趁姿媚”。而今一些曲解、商业炒作与低品位争论,更让真正的兰亭蒙上迷雾。事实上,据《晋书》记载,王羲之晚年隐居剡县(今嵊州),专心书法,教导子弟,过着清静生活。他在《十七帖》等晚年作品中展现的炉火纯青的技艺,正是这种生活状态的最佳写照。
讨论兰亭,当以尊重历史为原则,不为功利与偏见所左右。现代学者如启功、徐邦达等对《兰亭序》真伪的学术讨论,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研究方向。
四
永嘉之乱(公元311年)后,北方士族纷纷南渡。“过江诸人,每至美日,辄相邀新亭”,这段《世说新语》的记载,生动再现了当时情景。东晋偏安江南,文化重心随之南移。王羲之(303-361)生活的时代,正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关键时期。
北方战火纷飞,五胡乱华;南方相对安定,士人们得以雅集清谈,挥毫泼墨。王羲之家族自王导一辈南迁,既保留了北方士族的家学渊源,又浸润了南方山水的情怀,更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感。他在会稽的宅邸“戒珠寺”,临水而建,正是南北建筑风格融合的体现。故乡远在北方,新居在江南,会稽山水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源泉。《兰亭序》中“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”的胸怀,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产物。
五
王羲之并非逃避现实的文人,观其《兰亭序》《丧乱帖》等作品,可知他有“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”的胸怀,是在艺术中寻求永恒的人物。他的书法既有“龙跳天门,虎卧凤阙”的雄强,又有“清风出袖,明月入怀”的飘逸,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,正是其人格的完美体现。
兰亭雅集是他艺术创作的巅峰,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。唐代李白诗云:“兰亭雄笔安在哉,墨池寂寞生青苔。”道出了后人对书圣的追慕之情。王羲之的眼光超越了时代,选择了艺术永恒。书法于他不仅是技艺,更是心灵的外化。他在《笔势论》中强调“意在笔先”,这种创作理念影响至今。
当代绍兴与临沂都在弘扬书法文化。绍兴作为古越文化中心,地处浙东平原,水网密布,舟楫往来。从王羲之到徐渭,从兰亭到青藤书屋,书法文脉绵延不绝。其深厚的文化积淀,为书法艺术繁荣提供了沃土。如今每年举办的兰亭书法节,吸引着海内外书法爱好者前来朝圣。
六
今日兰亭景区虽经整修,仍保持着“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”的自然风貌。鹅池碑亭、流觞亭、御碑亭等建筑错落有致,与山水相得益彰。据考证,当时的兰亭,想必更是清幽绝俗。王羲之在《兰亭序》中描绘的“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”的意境,最能激发创作灵感。这种追求自然、崇尚自由的审美取向,与老庄哲学一脉相承。
从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开始,兰亭雅集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永恒记忆。王羲之在此创作“天下第一行书”,为后世留下不朽艺术瑰宝。传说他后来曾重写百遍而不得其妙,足见当时创作的神来之笔。如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,虽非真迹,仍可让我们窥见原作风采。
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。”王羲之在序文中的感慨,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。他的创作未被时光湮没,他的艺术照耀千古,他的兰亭成为文人雅士心中的圣地。每年三月初三,海内外书法家齐聚兰亭举行修禊活动,延续着这一文化传统。
后记
绍兴人对兰亭的自豪,源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。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的文化断层后,人们更懂得珍惜兰亭这样的文化遗产。1979年兰亭书法节的恢复,标志着传统文化复兴的开端。
绍兴人默默守护兰亭的“实在”品格,在浮躁的当代尤为可贵。不搞过度开发,不追求商业利益,这种坚守反而让兰亭保持了本真面貌。近年来,政府加大保护力度,举办书法节,建设书法小镇,使兰亭文化焕发新生。2013年,“兰亭故事”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“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”。王羲之的达观智慧,至今启迪着我们。站在兰亭遗址前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处古迹,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。书法艺术永流传,是书圣遗泽;文化传承我辈责,是时代担当。在这片翰墨飘香的土地上,兰亭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追寻艺术真谛,守护文化根脉。正如《兰亭序》所昭示的,真正的艺术终将超越时空,成为永恒。
黄爱荣
发布于:江苏省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